以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的奋进足音 ——2025年全国两会观后感
总起:历史交汇处的时代强音
春潮涌动,万象更新。2025年全国两会在“十四五”收官、“十五五”启程的历史交汇点上拉开帷幕。这场承载着14亿人民期待的政治盛会,既是对过去五年发展成就的全面总结,更是向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进发的冲锋号角。从CR450动车组刷新全球高铁速度纪录,到房地产市场的企稳回升;从经济总量突破130万亿元的硬核数据,到“新质生产力”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的战略布局,这场盛会以鲜明的时代性、人民性和创新性,奏响了新时代中国砥砺前行的最强音。
分述一:高质量发展绘就经济新图景
(一)韧性增长彰显制度优势
政府工作报告中“经济增速保持在合理区间”“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”等目标,展现了中国经济“稳中求进”的战略定力。面对全球产业链重构挑战,国家以“就业优先”政策托底民生,通过百万青年见习计划、新职业技能培训补贴等精准施策,构建经济增长与就业扩大的良性循环。2024年外贸规模再创新高、制造业总体规模稳居全球第一等成绩单,印证了中国作为世界经济“稳定器”的非凡韧性。
(二)创新驱动点燃产业变革引擎
“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升至12%”的量化指标,标志着科技创新进入深水区。从国家实验室体系新增7个重大专项,到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破冰;从人工智能、量子计算领域专项基金加码,到清洁能源产业链的全球布局,中国正以“非对称赶超”战略突破技术壁垒。CR450动车组运营时速突破400公里的捷报,既是制造业升级的缩影,更是“中国速度”向“中国质量”跃迁的生动注脚。
(三)消费升级激发内需活力
“优化消费环境三年行动”直击跨行业监管空白、维权难等痛点,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减免延续、大宗消费品以旧换新等政策组合拳,推动消费从“恢复性增长”转向“结构性升级”。“人工智能+消费”、健康养老等新业态的专项扶持,不仅释放了数万亿市场潜力,更重塑了“供给创造需求”的现代经济逻辑。一线城市房价连续两月回升的数据背后,是政策组合拳精准发力的成效,也是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具象表达。
分述二:民生温度标注发展新刻度
(一)全生命周期保障体系成型
城乡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至860元,28省试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覆盖,养老服务、托育服务纳入民生工程重点……这些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的“暖心清单”,构建起“从摇篮到晚年”的社会保障网络。特别在房地产领域,专项债收储土地制度的创新运用,既化解了金融风险,又通过保障性住房建设托起了千万家庭的“安居梦”,彰显了“房住不炒”与民生改善的辩证统一。
(二)乡村振兴衔接共同富裕
新修订的《乡村振兴促进法》要求县域新增建设用地指标5%专项用于乡村产业,土地增值收益向农村倾斜的制度设计,打破了城乡二元结构的历史桎梏。农村电商享受税收优惠、乡村旅游获金融支持等政策,不仅让农民增收渠道多元化,更催生了“直播带货新农人”“非遗工坊”等创新业态。当“乡村CEO”成为新兴职业,当数字技术赋能千年古村落,一幅农业强、农村美、农民富的现代版“富春山居图”正徐徐展开。
分述三:改革攻坚锻造治理新范式
(一)制度型开放突破深水区
自贸试验区“负面清单+告知承诺”审批制度改革,制造业外资准入限制全面取消,服务业开放试点扩围……这些突破性举措推动中国从“商品要素开放”迈向“制度型开放”。民营企业公平参与政府采购、融资支持等政策落地,让“两个毫不动摇”从政治承诺转化为市场信心。当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第500万辆电动车下线,当东盟跨境电商订单激增300%,中国市场的磁吸效应验证了改革红利的持续释放。
(二)新质生产力重构竞争优势
“发展新质生产力”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,意味着创新范式的根本转变。基础研究领域全面推行“揭榜挂帅”制度,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保持在2.8%以上等安排,构建起“从0到1”原创突破的制度保障。北京、上海科创中心3.0版建设,聚焦脑科学、空天科技等前沿领域,打造全球创新策源地。这种“既造高原更攀高峰”的科技布局,正在改写全球创新版图。
分述四:安全发展筑牢复兴基石
(一)经济安全网越织越密
粮食产量1.39万亿斤的底线目标、能源供应安全监管体系升级,彰显“饭碗端在自己手里”的战略清醒。房地产金融风险预警机制、地方政府债务全链条监控,构建起防范系统性风险的“防火墙”。当国际粮价波动加剧时,中国高标准农田突破10亿亩的数据,给出了“手中有粮,心中不慌”的底气。
(二)绿色转型重塑文明形态
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提升至22%、北方地级市清洁取暖全覆盖等目标,推动绿色低碳成为全民行动。福建、浙江试点的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,将“绿水青山”转化为可量化的“金山银山”。当塞罕坝林场碳汇交易额破亿元,当长江禁渔重现“江豚逐浪”,中国正在生态文明领域为人类贡献东方智慧。
总束:向着复兴梦想勇毅前行
站在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倒计时十年的历史节点,2025年全国两会以其宏阔的视野、务实的举措、为民的情怀,标注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坐标。从会场上“人工智能立法”的热烈讨论,到“银发经济”提案引发的全网共鸣;从“新质生产力”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的战略远见,到“民生礼包”收获的亿万点赞,这场春天的盛会证明:当顶层设计与基层创造同频共振,当制度优势与市场活力协同发力,中国式现代化的巨轮必将破浪前行,驶向民族复兴的光辉彼岸。